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文獻回顧文章(review article)沒有獨創性,稱不上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


郭錦龍醫師

自從上一篇討論「文獻回顧」的文章發佈之後,內容似乎受到許多朋友熱烈的回應,許多人和我討論了很多相關的問題,這裡把一些大家比較有興趣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首先,有些人對文獻回顧(review article)的定義有點困惑。有人問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可以劃上等號嗎?其實所謂文獻回顧(review article)是指將某一領域或主題的相關文獻做一完整的搜尋並加以統整,進而做出結論或臨床建議。文獻回顧的文章包括兩類:傳統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及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

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
傳統所謂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就是作者針對比較廣的一般性議題,選取他認為比較重要的文獻作統整及分析。撰寫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的作者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他們對該領域的發展現況很熟悉,研究的最新近況及有哪些新的論文發表也都很清楚,因此作者會選擇性的針對高品質重點文章做評讀,為讀者分析這個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而提出個人的專家意見。這類文章的作者不見得都會作系統性的文獻搜尋(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即便如此也不見得會對每篇文章做選讀及評析。這類敘述性綜論的作者要不就是受到邀請為該雜誌撰稿,要不就是該領域專家學者投稿,一般年輕醫師或在該領域資歷不高的學者不太有機會能夠發表這類文章。

不過年輕醫師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把有興趣的主題好好地做文獻搜尋、篩選、評讀並統整分析,並找一個該領域的專家當指導作者(通訊作者),一樣可以發表narrative review article。我在擔任總醫師時曾發表一篇narrative review articl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A Narrative Review.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13 Sep;77(9):1403-1409 (SCI)】,當時也是擔心自己只是住院醫師而已,不是該領域的專家,文章可能不易被接受。幸好我的指導教授夠大咖,他是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的部主任蕭安穗主任,擔任過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在小兒耳鼻喉科學也發表過不少論文,甚至發表的文章還被耳鼻喉科指定教科書(Bailey's Head and Neck Surgery: Otolaryngology)所引用。很幸運地,我這篇narrative review article只投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國際小兒耳鼻咽喉科雜誌)一家雜誌就被接受,這本雜誌2013年的impact factor1.35,佔耳鼻喉科學領域雜誌排名前百分之50(20/43)。我想說的是,即使是住院醫師,只要有好的指導教授,就放膽嘗試吧,往往會出現意外的收穫!

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
相對於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降低許多影響結論的潛在偏差因子(bias)以及作者自身的先入為主、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主觀偏見。此外,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所討論的議題比較專一性,作者必須針對PICO (Patient,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提出核心問題。舉例來說,突發性耳聾的病人(Patient)接受高壓氧治療(Intervention)是否比沒有接受高壓氧治療的病人(Comparison)復原效果比較好(Outcome)?作者必須根據此一專門的主題搜尋所有古今中外相關的文章,進行評讀,甚至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並作出客觀的結論或建議。

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很多人常以為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就是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嚴格來說,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是一個操作過程(process);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則是這個過程可以利用的統計工具(tool)。圖一所示就是文獻回顧(review article)、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四者之間的關係 



圖一:文獻回顧(review article)、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四者之間的關係


簡單地說,只要你依照標準的程序來作文獻搜尋、篩選以及評讀,做出結論或建議,就可以稱作系統性文獻回顧。有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找到的文章品質不佳或實驗設計不夠嚴謹,這些文章的證據力不高,如果勉強做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所得到的結果說服力也不高,充其量只是「garbage ingarbage out」罷了。這種情形你大可不需利用統計方法進行統合(meta-analysis),只要利用表格把所有相關的文章羅列出來並比較,再於文章中討論分析即可。雖然這樣看起來和前面所說的敘述性綜論(narrative review)很像,但因為整個操作過程(process)有依照標準程序來搜尋、篩選、評讀文獻,因此就可以稱作是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

至於所謂的標準程序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The PRISMA statement for reporting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studies that evaluate healthcare interventions: explanation and elaboration】,這篇文章完整且詳細列出撰寫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時作者應該要依據的一般性準則。這個準則最早是在1996年所制定的,當時稱為QUOROM (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到了20056月,許多專家學者包括系統性回顧作者、醫學期刊編輯、臨床人員、方法學者及一位消費者在加拿大渥太華(Ottawa)舉行一個為期三天的會議,將QUOROM的內容修正並延伸,形成最新的共識及準則,新的準則依據簡稱為PRISMA聲明(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現在發表系統性文獻回顧建議依照這個準則,否則經常會被審稿者批評不夠嚴謹而要求補充說明,嚴重者甚至直接退稿。

此外,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加考科藍合作組織(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所舉辦的訓練營,甚至加入他們systematic review的國際團隊(目前有51Cochrane Review Groups),依照他們自己的準則及方法,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並發表文章。Cochrane Collaboration建立於1993年,以英國流行病學家Archie Cochrane的名字來命名,它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獨立機構。此組織有一個重要的資料庫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CDSR),發表很多關於健康照護最新的、精確的系統性回顧,一年分12期出版於The Cochrane Library電子期刊。目前The Cochrane Library所發表的統性文獻回顧可說是國際上最受到重視、可信度最高的,2013CDSRimpact factor5.785,相當不錯。

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e)在現代醫學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1年新版牛津實證醫學中心證據等級(The Oxford 2011 Levels of Evidence)有了重大變革(http://www.cebm.net/mod_product/design/files/CEBM-Levels-of-Evidence-2.1.pdf),就是最高等級證據(Level 1 evidence)只剩下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n-of-1 trials。至於individual randomized trial被降階至第二等級(level 2 evidence)。由此可見randomized trialssystematic review是所有科學文獻中證據等級最高的文章。

這裡必須提醒對文獻回顧有興趣的人一項殘酷的現實,有些雜誌不會把文獻回顧文章(review article)歸類在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這個文章類別,有些人會覺得這類的文章並沒有獨創性,充其量只能算是次要數據或資料(secondary source),不能提供原始研究數據資料(primary source),也沒有真的進行實驗操作過程,稱不上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這對作者造成的影響就是:以SCI original paper掛帥的台灣現實社會,作者在申請教職時可能計分上會受到打壓,即便有些雜誌把review article歸類在research article類別,但在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殘酷現實中,還是可能會成為被打壓的犧牲者!所以囉,到底這類文獻回顧的文章該不該寫,端看各位看官的價值觀而定。

不過,身為21世紀的現代學者,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科研知識與技巧絕對值得學習與熟悉,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舉例來說,近來因為「混油事件」而後續引爆的「銅葉綠素」風波,搞的人心惶惶!到底什麼是「銅葉綠素」?依照「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銅葉綠素不得添加於油品,但卻又核准添加於口香糖、泡泡糖、果醬、飲料等產品中,不禁令人懷疑銅葉綠素如果有害於人體,為何還核准加於口香糖等食物中?種種的問題都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此時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科研知識與技巧就可派上用場,幸運地話還可能找到前人做過的文獻回顧,例如:「Copper chlorophyllin: A food colorant with bioactive properties?」就是一篇2012年發表有關銅葉綠素的文獻回顧。其實只要熟悉這樣的科研技巧,不只是臨床上的棘手問題,生活中很多模稜兩可的問題也都能夠迎刃而解。


朋友,您說是嗎?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醫師,我真的需要開刀嗎?」 現代醫師自保之道 -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郭錦龍醫師

今天參加由台北榮總舉辦的「實證醫學系統性回顧工作坊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Workshop」,感觸良多,也獲益匪淺。一整天的課程主要教學員如何做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如何把「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應用到臨床上。這次主辦單位是北榮臨床教學科及急診部,請到多位醫師與專家,總共有6位教師輪番上台傳授系統性文獻回顧的技巧,還有分組老師的小班教學,主辦單位真的是用心良苦,令人不得不佩服北榮在臨床再教育這方面的努力,確實是有目共睹!


每個學員都會發給一本講義


今天的課程表。豐富的教材及專業的教學團隊


說到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我是在今年二月參加北榮生物統計基礎課程「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才真正接觸這方面的科研技巧。另外,自己也花錢參加以斯帖統計顧問公司的「應用生物醫學統計研習營」課程再聽一次,這次是第三次上課了。可是說真的,要我完成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還真的有如登天一般難,不難想像這方面的技巧及其困難度有多不容易。其實要完成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除了要對實證醫學有十足的認識以外,還要懂得如何操作統計軟體,例如:RevMan 5 (目前版本5.2.7)CMA(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oftware),此外,更要有一個互動良好、配合度高的執行及合作團隊。估計完成一篇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可能要耗上一年半載甚至更久!


完成一天的訓練課程後,醫院發予訓練證書


對於許多年輕醫師或在中小型醫院的臨床醫師而言,研究資源往往比不上醫學中心的醫師,許多研究計畫,如:國科會或國衛院等研究計畫,更是想都不用想,只有醫學中心的大老才能申請到。所以要發表一篇論文著實困難,但偏偏醫學評鑑讓醫院不得不盯著醫師生出論文來。這時候系統性文獻回顧便是許多醫師的希望,因為不需要真的執行一個研究計畫,只要把別人的文章透過系統性搜尋、篩選、評讀、結果統合分析便可完成一篇論文,許多研究所的學生甚至靠著這樣的模式拿到學位。可是如同上面所說的,完成一篇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可能要耗上一年半載甚至更久,所以真的不是想像中的簡單。


今天是個Busy Saturday,致德樓除了我們這個活動外,現場還有好幾個活動及會議同時舉辦


話說回來,如果你學會了這樣的一個技巧,得心應手之後,你可以源源不斷地產出論文、發表文章,而且一般而言,systematic review的文章通常可以投稿到high impact factor的國際雜誌。此外,當你對一個題目有興趣時,透過完整的系統性文獻回顧,你可以完全瞭解到這個領域的研究發展及進度,雖然不見得成為這領域的權威,但至少也是半個專家了!並且,當你執行這方面的研究時,在研究設計上也更能得心應手,比較不會東漏西漏,投稿時甚至被審稿者要求補做實驗,補充數據,被折騰地要死,苦不堪言。


本次課程除了完全免費,主辦單位還準備了豐盛的Coffee break


方才所說,是從比較學術的角度來看systematic review對醫護人員或學者的影響。但從臨床的角度來說,學會系統性文獻回顧可以讓醫護人員免於醫療糾紛或不必要的困擾。在這個醫療糾紛頻傳、醫病關係惡化的時代裡,醫護人員自保的第一原則就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病人是醫療資訊的弱勢,所以往往相信醫師所說的話,但也因為如此,當醫師告訴病人「你要開刀」、「你要作這項檢查及治療」,病人雖然不疑有他,卻也可能過度期待。一旦治療結果不如預期,不瞭解「沒有百分百醫療」的病人或家屬便開始質疑起醫師,醫療糾紛也就產生了!所以,身為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如果你能夠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知識與技巧,迅速及完整的搜尋古今中外所有相關的文獻,並加以篩選、評讀、統合分析,最後給病人作出建議,相信有這麼堅若磐石的醫學證據作為佐證,無論何種情況都絕對站得住腳,醫療糾紛的機率也會降到最低。


每個學員都要自行準備電腦


老師一邊教,學員一邊跟著操作,印象才會深刻,學習效果才會好


不過這裡要補充一點,所謂實證醫學、系統性文獻回顧有一定的步驟及技巧,不是隨隨便便找幾篇文章就作出武斷的結論:每篇結論都相同就說目前證據顯示這樣,幾篇不一樣就說目前這個說法尚無定論...等,如此搜尋證據的取巧作法是很危險的!因為所謂系統性文獻回顧是要經過文章品質的篩選,根據品質好的文章作出建議的,而且醫學知識是不斷在變的,以前認為是對的現在不一定還是對的,你必須確認找到的證據包含最新的資訊,總不能拿過時的資訊對病人作出建議吧!還有,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你所得到的結論也要隨時保持懷疑的態度,是否文獻回顧過程有誤?有沒有人也做過相同或不同的結論?隨時保持追求真知真理的嚴謹態度,方是「現代醫師自保之道」!


以上小小心得,純屬個人意見,與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