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找魚刺」的秘訣:多那「幾秒鐘的耐心」!(首張魚刺處置流程圖)

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郭錦龍  醫師

圖一  A、B為哽到魚刺後一天,即併發嚴重的會厭膿瘍,危及呼吸道。B中兩個黃色箭頭疑似是被魚刺刺傷後所導致的潰瘍。C為術後一週正常的會厭(舌根後結構)



晚上夜診看到10點半,緊接著進開刀房處理一台急診刀,忙完回到宿舍都12點了。很感謝門診、病房、開刀房所有同仁的協助,更感謝麻醉科柯雅欽主任的鼎力相助,讓一位近八旬的老太太避免一場可能的危險風暴。


這位老太太主訴喉嚨哽到魚刺2天,我利用內視鏡仔細檢查了幾回,並沒有發現任何魚刺。正想收手請病人回家繼續觀察時,腦中突然閃過以前在北榮耳鼻喉部守急診時,遇過幾次本想放棄,就因多了那「幾秒鐘的耐心」,把極細微、相當死角的魚刺找了出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乎我深吸了一口氣,重新把咽喉所有的死角尋過一遍。霎那間彷彿看到一段游絲在咽喉的交界處擺動著,心想可能只是黏液罷了,帶著最後一絲的期望把內視鏡鏡頭往咽喉深處探去,請老太太發出「一」的聲音。「Bingo!」一根目視長度約1公分的魚刺正插在咽喉交界的後咽壁上。一旁的家屬和護理師頓時歡欣鼓舞:「在那裏!就是那根!」但此時的我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那根魚刺位置太深了,更緊緊的鎖在後咽壁上,魚刺一端偶爾隨著老太太的吞嚥、作嘔還會往喉部方向移動,一不小心在拔魚刺的過程就會掉到氣管裡面,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屆時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在安全的考量下,讓病人到開刀房在麻醉下安全拔除魚刺。結果是一根長約2.5公分的魚刺,露出表面的1公分只是冰山的一角。


拔魚刺,是每位耳鼻喉科住院醫師值班時最害怕遇到的情形之一。新手時不太會拔,找二線的學長姐又怕被電。弄了半天還是搞不定,只好硬著頭皮找救兵,常常搞得自己比病人還痛苦。當駕輕就熟時,更怕遇到拔魚刺的病人,因為只要幾分鐘就拔掉的魚刺,卻要因此中斷睡眠,醒來後有時就再難入眠了。不過話說回來,站在病人的角度,喉嚨哽到魚刺不要命,但不舒服就是要人命!當魚刺拔掉的當下,病人恍如重生,看到病人從眉頭深鎖到綻放燦爛的笑容一再鞠躬道謝時,一晚的辛苦也都值得了。



圖二  這根4公分的『倒插』魚刺緊緊地卡在病人喉嚨深部。在門診利用內視鏡奮戰了半小時,夾到了卻拔不出來。最後不得已到開刀房讓病人睡著才順利拿出。



雖說拔魚刺是耳鼻喉科住院醫師入門第一件要學的基本功,以往也都是學長姐帶學弟妹作一、二回,接著自己就要「長智慧」懂得如何應付所有可能的疑難雜症。然而近一年來,遇到幾個比較棘手的魚刺案例,慢慢發現有時魚刺沒有處理好,可能會致命的。於是開始大量查閱、仔細研讀相關的文獻,赫然發現找不到任何一篇文獻提出「魚刺處置流程圖」。在目前醫學研究蓬勃發展的今日,這是相當少見的,或許「拔魚刺」被認為過於簡單而不需要流程圖吧。但前一陣子我就遇到一位病人,第一天看了兩位醫師,醫師都說找不到魚刺,第二天會厭併發膿瘍阻塞呼吸道,緊急手術才救回一命(圖一)。還有一位病人喉嚨卡住4公分的「倒插」魚刺,兇手是隻「吳郭魚」(圖二)


或許魚刺的處理不是簡單,而是還沒遇到棘手的!有鑑於此,我統整了相關文獻,並結合自身的經驗,加以北榮老師傳授的訣竅,製作了一張「魚刺處置流程圖」(圖三)不敢說這是最好、最正確的處理指引,但在還沒有相關治療指引的情況下,這個「魚刺處置流程圖」可供耳鼻喉科住院醫師值班時快速查閱的工具,也可以讓新手住院醫師值班時內心更加踏實些。這個「魚刺處置流程圖」已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有興趣者可以免費下載



《觀念導正》
千萬不要企圖以吞飯糰把魚刺推下到胃裡面,如果遇到像魚刺插入軟組織的情形,只會讓魚刺插地更深,而且可能導致感染情形。此外,傳說中以醋酸來溶解魚刺也是錯誤的做法。你可以把魚刺泡在醋酸中試試,看看魚刺會不會溶解。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處理,才不會延誤就醫時機,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圖三  魚刺處置流程圖



這個「魚刺處置流程圖」已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