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郭錦龍 醫師
演講時台下滿是耳鼻喉科界的專家學者與大師,壓力指數直衝破表!
階段性的壓力終於釋放了!上周六下午一連兩場的醫學會演講真的讓人吃不消,尤其當中一場是擔任大會邀請的講者。原本以為是小間的講堂,觀眾不會太多,結果竟是大型演講廳,台下滿是耳鼻喉科界的專家學者與大師,還有許多教過我的老師們,壓力指數直衝破表!
感謝高雄長庚楊昭輝醫師在他的演講中(題目:唇顎裂兒童中耳積水置放通氣管後聽力結果)特別向觀眾推薦我寫的兩篇相關題目之文獻回顧綜論(Review Articles)。其中第一篇當時被世界排名第一的小兒科雜誌(PEDISTRICS)接受刊登,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超過5分以上)。
許多年輕的醫師或住院醫師一想到要上台報告就頭皮發麻,如果還要以英文發表,更是渾身不自在。其實這沒甚麼大不了,就只是東方人的個性比較害羞罷了。記得大學以前我也是那種台下一條龍,台上一隻蟲的怯場個性,直到在住院醫師時期才逐漸練就一身的膽量。回數過去幾年國內外的演講,不管是學術性或非學術性將近80場次,累積了許多克服演講中怯場的經驗,以下與有志者交流分享。
大會感謝函
如何精準掌控演說時間?
過去我在任何演講前,都會把報告預演至少20次以上,務必精準掌控時間。演說時最擔心的情形就是時間到了被主持人要求直接唸結論,不然就是被一旁控場人員一直「噹、噹、噹」趕下場。要避免這樣的情形就必須反覆演練到演講內容可以反射性地從嘴巴講出來,甚至可以嘴巴報內容,腦袋中想著報完要去哪個當地景點玩,喔不!是考察當地人文風情!務必記得,一定要反覆演練到所有內容都內化到大腦,就像每天開車回家你不用想下一條街該左轉還是右轉。
時間短、內容多怎麼辦?
一般而言,學術演講與一般演講不太一樣,會場氣氛比較正式、嚴肅,但沒必要死氣沉沉的。活潑、自然、得體、大方才能展現你的演講與眾不同,更能讓觀眾記得你、對你印象深刻。因此,如果演講前能夠有相當熟練的準備,自然有多餘的心力可以構想如何在演說的語調上抑、揚、頓、挫,不然站在台上就會像一部唸稿的機器人。尤其學術演講有時間限制,通常只有6到10分鐘不等,許多人的內容比較多,深怕講不完似的,霹靂啪啦的從頭唸到尾,乍聽之下好像和尚念經一樣。內容多、時間少是大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其實只要適度地在重點處停頓,甚至多停一秒鐘,觀眾就會對這個停頓特別留意,既顯出重點,又讓演說不枯燥乏味。最後,再以適度的手勢來強化演講效果,讓這場演講更具娛樂性。
掌握面對觀眾的訣竅!
我發現很多人演講時都以屁股對著觀眾或背對觀眾,一來顯示你對內容不熟悉,必須看著投影片唸,二來也對觀眾不禮貌。演講的台詞必須背得滾瓜爛熟,投影片只能偶爾喵一下來提詞,或只是點出投影片的關鍵字。面對觀眾,適度的把目光注視觀眾,不要像小女人般的嬌羞、低著頭,一味地埋頭唸稿如何在觀眾面前展現自信?氣勢輸了,這場演講就輸了一半。你越退縮,接下來觀眾的提問你會更怕到答不出來,因為你自己已經被自己說服:我很害怕、我不行!永遠記得:你報告的內容是你的研究、你的心血,沒有人比你更清楚,在這場報告你才是真正的專家,沒人比你更懂!
以前有些演講專家教人把下面的觀眾當成木頭人就不會害怕了,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我以前試過很多次,真的覺得凡人很難做到。不然每個人只要把老公想成金城武、老婆當成林志玲,離婚率就不至於這麼高了。我的作法是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觀眾的頭髮上,換句話說不要直視觀眾的眼睛,因為東方人比較保守,往往不好意思看著對方的眼睛,一旦被別人看到就會像做錯事、緊張地快速移開目光。為了防止這種情形造成怯場,就是把目光聚焦在觀眾眼睛以外的地方,例如頭髮、下巴或鼻頭等,從觀眾的角度看就會像自信滿滿地面對觀眾,又不會被觀眾的目光「電到」。
另外一場演講
座長是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銘堂教授(左)及林口長庚耳科陳錦國主任(右)
以上是我克服怯場的一些小訣竅,這些「眉角」讓我去年12月受邀到印度醫學會以英文專題演講一小時依舊穩若泰山,沒有給他在怕的!不過必須坦白當時有點偷吃步,因為印度人皮膚非常黝黑,當演講廳燈關掉時,我真的看不到印度人的臉,所以心情相對放鬆許多。最後感謝北榮耳鼻喉頭頸部廖文輝醫師和美女醫師褚嘉慧醫師幫我拍照,讓這兩場演講能夠留下美好的回憶。其實,一場令觀眾和自己都滿意的演講,不怯場只是第一步,還有許多可以加強演說效果的小技巧,未來倘時間允許,再繼續把我一些小心得與大家分享!
2015年12月受邀印度耳鼻喉科醫學會專題演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